移居新疆的俄羅斯人
我國俄羅斯族來源于沙皇俄國時代遷居中國的俄羅斯人.“俄羅斯人"(Russian,Pycctme)一詞來源于歐洲古代斯拉夫人的部落名稱——羅斯(Ros)。從14世紀起,俄羅斯人脫離古代羅斯部族,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以莫斯科為中心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 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在俄國建立了軍事封建專制主義統治,俄國的領土擴張也隨之展開。17至18世紀,俄國的擴張勢力已經深入到了中亞和東西伯利亞地區,開始和清朝發生了接觸。
從17世紀中葉起,沙皇俄國的侵略觸角開始深入到我國東北地區。為了鞏固對當地的占領,沙皇在黑龍江北部修筑雅克薩城,向當地移民,并派駐軍隊。在清軍展開的反侵略戰爭中,陸續有一些俄羅斯人投歸清朝。
1644年,一小股俄軍侵入黑龍江地區,被清軍和當地人民擊潰,一部分被俘士兵投歸清朝,被送至北京。1668年,駐守雅克薩城的士兵伊凡和一些移民,不堪忍受沙皇暴政,主動投奔清軍。1683年,竄犯至精奇里江口的一批沙俄士兵被清軍截獲,其中31人經清軍招諭以后,情愿歸服,被送往北京。 1685年,清軍將領彭春率部圍攻俄軍入侵堡壘——雅克薩城,俄軍被迫投降。清朝采取寬大政策,允許俄軍攜帶武器、行李回國,其中以巴什里為首的40人不肯返回,表示投歸清朝。截止17世紀90年代,歸順清朝、被安置在北京的俄羅斯人已接近百人,清朝政府將他們編入八旗,設立俄羅斯佐領,集中安置,統一管理。此后200多年中,他們自成社團,有自己的東正教堂。由于長期和漢族通婚,也逐漸接受了漢族文化和風俗習慣,采用漢族姓名。 最初遷入新疆的俄羅斯人是信仰舊教的吉爾加克人。他們因反對東正教而備受沙皇政府和東正教廷的迫害,一批人逃到阿爾泰山北麓避難。18世紀末19世紀初,隨著俄國統治在西伯利亞地區的逐漸鞏固,這些吉爾加克人再次面臨東正教廷的迫害。于是,他們又陸續向南遷徒,一些人遷入我國新疆的阿勒泰地區,開辟了幾個居民點。
近代以后,移居我國新疆的俄羅斯人大大增多起來。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而此時沙皇俄國因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急需對外掠奪原料,擴大商品銷售市場,因此加緊對新疆進行政治、經濟侵略。
1851年,沙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伊塔通商章程》,獲得了在伊犁、塔城兩地建立貿易圈、開設領事館的特權,俄商可以在貿易圈內建房居住,貿易圈內的事務由俄國領事掌管,不受中國法律約束。貿易圈在以后俄羅斯人移居新疆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從此,大批俄國商人開始涌人新疆,他們攜帶家屬、幫工長期僑居當地,還無視清朝法律,在貿易圈外開設商店、作坊,購置田產。伊犁、塔城邊境的鄉村,布滿了沙俄商人和俄羅斯農民聚居的居民點。
1871年,沙俄乘新疆各族農民大起義、浩罕阿古柏匪幫入侵南疆、清朝在新疆的統治陷入癱瘓之機,出兵侵占了伊犁地區。為了達到永遠霸占的目的,沙俄政府將大批俄羅斯人遷到當地。
1881年,根據中俄《伊犁條約》,清朝雖然收回了伊犁,但是,當地仍有許多俄羅斯商人和移民留居。根據條約,俄國又取得了在烏魯木齊和喀什設立領事館的特權。
1913年,阿勒泰也出現了俄國領事館和貿易圈。隨著貿易圈在這些地區的建立,大批俄國商人蜂涌而至,前來當地“淘金”。
近代歷史上移居新疆的俄羅斯人,大多是和沙俄的侵略勢力和不平等條約聯系在一起的,貿易圈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當時,他們雖然僑居新疆,但都保有俄國國籍。十月革命爆發后,大部分人沒有返回蘇聯,繼續留在新疆。
十月革命前后,新疆出現了俄羅斯人遷居新疆的又一次浪潮,這些移民主要是反對蘇維埃政權從中亞和哈薩克草原上潰敗下來的白軍和避難的難民。1920年1月,白軍軍官阿邊闊夫、杜托夫等5000多名白軍,脅持難民2000多人,其中主要是俄羅斯人,先后竄入伊犁。經新疆當局安置,難民大多投靠了伊犁的親友。后經楊增新政府的努力,取得了蘇聯政府的赦免令,除幾百名不愿歸國的官兵外,大部分土兵返回了中亞。1920年2月,巴奇赤帶領11000多名白軍和6000多難民(多數是中亞民族,少數是俄羅斯人),來到塔城地區。楊增新政府收繳了白軍的武裝,將他們安置在額敏縣南山牧區。難民在得到10日口糧后,各投親友、自謀生路去了。1920年,白軍頭目申斯克帶著1000多人,進入塔城,企圖 發動叛亂,后被塔城駐軍繳械,除部分首惡分子被驅逐出境外,大多數人被當地政府收容。1921年5月,以白軍將領諾維科夫為首的2000多白軍竄入塔城策動叛亂。經楊增新同意,蘇聯紅軍入境追剿,在新疆軍隊的配合下,將其消滅。
十月革命前后進入新疆的白軍士兵和難民,給當時的新疆政局造成很大沖擊。當時楊增新政府采取了比較慎重而妥當的政策,安置了這些移民,他們大部分人在伊犁、塔城、烏魯木齊安家落戶,少數人留在了阿勒泰地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也有一批俄羅斯人遷入新疆。其中除了一批為躲避戰亂而流人新疆的外,大部分是被蘇聯政府遣往新疆的蘇聯遠東地區的華僑和他們的俄羅斯族妻子。早在清朝末期,前往東北謀生的我國貧苦農民中,有一些人輾轉流落到西伯利亞。后來,沙皇俄國為開發遠東地區,又從我國東三省招募了許多華工,因此,蘇聯遠東地區有很多華僑,他們娶當地俄羅斯女子為妻,安家生子,有的人已生活了幾代了。
1931年,日本侵占我國東三省以后,又把侵略矛頭指向我國華北和蘇聯遠東地區,不斷派遣日偽間諜進入西伯利亞,不時在邊界進行武裝挑釁。由于華僑和東北日軍相貌相同,在偽滿洲國又有許多親戚,因而遭到蘇聯當局的無理懷疑。從1932年至1938年,蘇聯政府將遠東華僑和他們家屬強行分批遣往新疆。據統計,當時經伊犁被遣返回國的華僑有9000多人,經塔城遣返的有10000多人。他們都在當地安家落戶了。目前我國的俄羅斯族人中,很多就是這些蘇聯歸國華僑的妻子及其兒孫們。
從清朝初期到民國時期,俄羅斯人不斷遷往中國,尤其是新疆地區。沙皇俄國時代,清朝是各列強的半殖民地,國際地位低下,而俄國則是實力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國際地位很高,當時僑居新疆的俄羅斯人都享有一系列特權,因此,沒有人愿意放棄俄國國籍,改人中國國籍。
十月革命以后,蘇聯政府公開宣布,放棄沙俄在國外獲得的一切侵略權益,僑居中國的俄羅斯人從此失去了政治經濟特權,開始和我國各民族平等相處。而十月革命時期流人新疆的白軍和難民,與早期的僑民有著不同的心態,他們大多都是與蘇維埃政權為敵的富有階層,知道難容于蘇聯政府,不想依靠蘇聯駐新疆領事館的保護和管理,希望加入中國國籍,他們和部分以前遷來的移民,紛紛要求改籍。新疆政府就將這些加入中國籍的俄羅斯人稱為“歸化人”。
因此,民國時期,新疆的俄羅斯族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歸蘇聯領事館管理的僑民,一部分是加人中國國籍的“歸化人”。在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統治時期,俄羅斯族在新疆的社會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引進了許多先進的工業和農牧業生產技術和工藝;30年代由俄羅斯人組成的“歸化軍”在推翻金樹仁的腐朽統治,抗擊回族軍閥馬仲英的入侵、消除新疆戰亂中起了重要作用。
1935年,新疆召開全疆民眾代表大會,對新疆少數民族的劃分和稱謂做了具體規定,俄羅斯以“歸化族”的名義,正式加入了新疆13個民族的行列。從此,俄羅斯族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正式成員。應該指出的是,“歸化族”的名稱是當時新疆政府對俄羅斯族的稱呼,俄羅斯人一直沒有承認這個帶有蔑視的稱謂。新中國建立以后,人民政府應俄羅斯族人民的要求,廢除了“歸化族”名稱,恢復了俄羅斯族本名。
軍閥盛世才統治后期,他撕去了以前“親蘇聯共”、偽裝進步的假面具,大肆殘殺在新疆工作的中 共黨員和各族進步人士,許多俄羅斯族人也受到政治迫害。1944年8月,伊犁、塔城、阿勒泰爆發了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三區革命,革命臨時政府和民族軍控制了北疆大部分地區。許多俄羅斯族人參加了革命斗爭,很多人成為革命臨時政府的重要領導人和軍隊各級將領,一大批俄羅斯族官兵在戰斗中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三區革命是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為推動新疆的和平解放,起了積極作用。
1949年9月底,新疆宣告和平解放。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從此,全國各民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我國俄羅斯族人民以高度的熱情投身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宏偉事業中。正在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構建著自己的美好生活。
- 上一篇:沒有了!
- 下一篇: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
相關文章
-
沒有相關內容